志愿者
坚守基层社区岗位 筑牢返沪复工防线 -- 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王莉莉
发布时间:2020-03-24
浏览量:已经被浏览1012次
隔离的是病毒,凝聚的是同心。一支“双守双共”区级战“疫”支援队深入基层一线,奔赴夏阳街道31个村居委会,以实际行动践初心、担使命,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2月下旬以来,在无数人的齐心协力之下,疫情趋于平稳,上海各行各业逐渐开始有序复产,来沪人员返沪高峰随之而来,战“疫”一线也从道口转至基层社区,村委会和居委会普遍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的巨大压力,而我也就是在这个时刻加入了这支紧急驰援基层社区的光荣团队。
记得2月27日那天,学院党总支书记吴甫光在电话中告知疫情防控工作的紧迫性,传达组织任务并征求意见,我二话没说主动响应组织号召、报名支援“抗疫”一线。2月29日下午,我接到了夏阳街道通知,做好了在千步泾社区参加志愿服务的准备。晚上,局组织部科长沈莲娟老师来电说,有一位志愿者被分配到了枫泾村村委会,离家太远又不会开车,希望我能和她调换一下岗位,尽管我压根不知道青浦居然还有个枫泾村、这个村子在哪里,但是了解到同伴有困难,我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个貌似更加艰巨的任务。当天深夜,我在沈老师和枫泾村村委会的协调下调换了岗位。3月1日一早就跟着车载导航,奔赴枫泾村村委会,开启了为期20天的党员志愿行动。
做有挑战性的工作
枫泾村地处青浦区城乡结合部,常住的来沪人员近2500人,16岁以下青少年近300人。3月1日前后,工人要集中返沪准备复工、中小学生随父母返沪参加3月2日启动的在线学习,这些返沪人员多数情绪焦虑,加上各自来源地情况又纷繁复杂,作为疫情期间办事大厅的社区服务中心顿时变得人声鼎沸,状况百出。沟通工作、解释工作与信息登记和健康管理交织在一起,村委会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和人口办工作人员的压力极大。我到岗之后,枫泾村党支部书记干林给我安排的任务是:守好服务流程的最后一关——为返沪人员做好信息登记、办理健康管理期间的两种证件。因此,我的工作常态就是要近距离、面对面地为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重点区域的返沪人员办理社区健康管理的相关手续、临时出入证、14天观察期完成证明、复产复工证明等。
服务大厅的疫情防控工作看似简单、机械,其实则不然。首先,居住在枫泾村的返沪人员普遍来自各省的农村,更有不少来自偏远山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者居多,不会操作微信扫码的和不识字的不在少数。为了帮助他们尽快登记信息,我和人口办的工作人员们一起不断进行指导,还要代为操作手机、代为填写信息表,这既给我们增加了工作量,又增加了“亲密接触”的风险。其次,这里的外地住户很多是举家来沪从事密集型的基础性工作,我们既要根据每天变化的防控政策分辨他们是来自低风险地区、高风险地区、重点地区,又要随机解决没有登记在册的人员来投亲靠友等突发问题。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符合政策可以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群体性防疫的解释、劝说、监督工作也极为难做,人口办的几位姐妹们常常是夜以继日的进行线上线下排查,严防死守避免疏漏。村委会的两位主要领导更是身先示范,全程在服务中心大厅坚守,随时解决各种疑难杂症;晚上和周末又亲自和工作人员一起轮流值班,24小时待命,为亟待工人复工的企业提供支持,为数以千计的务工人员排忧解难,为大上海全面恢复常态奠定基础。近二十天来,我就是被这样一群伙伴们影响着、感动着、鼓舞着,耐心答疑解惑、细致做好服务,坚守在社区的防疫一线,为建设文明青浦、平安上海贡献一个基层党员干部应尽的力量。
文艺城市图案分割线
在这个不一样的春天,这项不同寻常的任务,也给我带来了不同于平日的体验和感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吸引着来自全球的丰富资源和高端人才,也离不开分散在各行各业的底层劳动者。通过枫泾村这个有代表性的基层社区窗口,通过无数基层社区工作者不眠不休的辛勤努力,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不仅能在这个特殊阶段感知到上海这个城市对每一位贡献者不抛弃、不放弃的温度、风度、气度,更能深刻领悟到我们“海纳百川”这一城市精神的实质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