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温暖动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今天,《战“疫”自述》栏目将为您带来红珊瑚幼儿园项进老师防疫一线的心得体会。让我们跟着项进老师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因为隔离期未满,我遗憾错过了成为第二批“双守双共”区级战“疫”支援队中一员的机会。2月27日下午,我看到了第三批志愿者报名的通知,内心十分激动,立即点开了报名链接,递交了报名表。那一刻仿佛一个新兵终于等来了第一次实战考核一样雀跃。这次区级战“疫”支援活动是我人生宝贵的经历,我收获了许多特别的感悟。
在参加支援队之前,疫情期间我都是在家很少出门,家里所有需要外出的事宜都由老公一人全包。当得知我报名参加支援队的时候,他对我说:“一定要注意防护,我只有一个老婆喔,不然你要赔我一个的”。他用看似轻松的方式叮嘱我。我的父亲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得知我参加志愿者的消息,2月29日晚上给我打来电话,言语之间流露出了他的担忧。父亲是个少言的人,平时很少主动打电话给我,都是我们打给他,连线间我的眼眶有点湿润。父爱如山。我的两个孩子则更是不舍,支援前我都一直在家办公,白天在线做家园沟通,晚上编辑微信素材、梳理园本课程,现在要连续20天到村委支援,而且还是个返沪人口特别大的城南村,大宝很担心我,“妈妈你可以不去吗?”二宝则是在每天早上我出门的时候,跑到门口拉着我“妈妈我想你在家里工作!”只有亲人,最舍不得你“挺身而出”,但也是亲人最支持你的“理想信仰”,所以最后都是亲人成为你的“坚强后盾”。战“疫”支援开始的第一天,宝爸就发来微信“放心吧,孩子们都很乖,家里有我!”
为“战斗力”注解
我事先在百度上查找了路线,3月1日一早我顺利找到了支援地点城南村村委会。城南村党支部书记李卿对我说,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潘会计做好外来返沪人员的信息登记及核对,以及返沪人员出入证的办理。
对于做了10年幼儿园教研组长、10年党务工作,拥有教育硕士学位的我来说,这样的工作不算复杂。将原始的手写资料和电脑里的信息进行核对,找出哪些人已经回来、哪些人还没有回来,哪些人已经填写了健康信息登记、居家承诺书,哪些人已经办理出入证,复工证明是否已经下发等工作,我处理起来还是游刃有余的,只要使用“查找”键然后核对作出标注。至于办理出入证,根据外口登记的返沪人员的信息,在潘会计的指导下我很快上手了。
原以为这样的工作我可以轻松应付的,但是我错估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城南村有3000名外来人员,已经返沪的有2000名左右。这就决定了信息核对工作量特别大,厚厚的几堆表格,我要一张张地核对。有信息齐全的、有信息重复的、有核查无名单的……为了确保核对的准确性,我把无名单的核查了一遍又一遍,首先查找框里输入“姓名”,如果没有找到,就更改“手机号”查找,若也无信息,就更换“身份证号”查找。所以对于这类人员的信息我需要至少用不同的关键信息来“查找”三次,这样也就决定了工作量增加了至少两倍。
核查的原始资料都是手写的,有的人手写的比较随意,有些还比较潦草,这又为核查工作增添了难度。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才把桌上小山一样的资料按要求分成三类——“已经核对”“核对无名单”“信息重复”。原以为圆满完成了一个任务,在心底给自己的战斗力狂打CALL,没想到因为一心想尽快核对完,用力过猛,连续“不抬头”惹了祸,我的颈椎病犯了。接下来的两天,我的颈椎特别不适,潘会计担心我的颈椎,调整了我的工作,不让我长时间对着电脑。
因为没有照顾好自己而让大家担心我后悔不已,如果我不那么着急,如果我多用两天的时间完成核对工作,如果我在核对的过程中注意间隔休息活动一下,也许颈椎就不会犯,那样我就可以持续用满格战斗力更好地工作。就像一名“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固然重要,但是不让自己受伤不影响自己的战斗力也许更为重要。
因“你们”而荣光
我特别感谢这次“双守双共”战“疫”支援活动,让我有机会走进基层“战场”参加防疫一线的工作,我感到无限光荣。每天看到身边默默工作的村委基层工作者,其中年过半百的陆冬荣副主任,自疫情开始就在窗口直接接待来沪人员,开具复工证明、更换临时出入证等,直接接触最高风险,却从没有半句怨言,彰显了党员的责任担当;从不休息、认真严谨的潘其红会计,核查人员信息一丝不苟不嫌麻烦,疫情面前严防死守,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十个生产队的队长们为了自己队里的来沪人员询问隔离期,查询出入证事宜,帮忙办理各种手续,就像认真负责的家长一样……和这样一群不计个人得失,心系群众的可爱的人在一起战斗我感到无上荣光。当志愿者号角吹响的时刻,作为一名党员,责无旁贷,当仁不让,若有召唤,使命必达,到人们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感到无上荣光;能和身边这么多优秀的、高尚的灵魂一起战斗,那些60后、70后的教师还在支援一线,他们是我的榜样,能和他们编入一个战队——“双守双共”区级战“疫”支援队,我感到无上荣光!